城镇变美了,西柳、南台、新甸等小城镇各具特色,像镶嵌在辽宁中部地区的粒粒珍珠,璀璨迷人;工厂变多了,“西洋”、“宝得”、“鞍轮”等大批骨干企业拔地而起,冶炼、钢铁、纺织、轮胎等一大批超亿元的大项目纷纷开工兴建,造就了鞍山县域经济今天的勃勃生机;实力增强了,这些置身于县区之中的企业慢慢的变成了了区域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并开始显现出对县域经济的强劲拉动作用,乃至成为领跑者。
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开局之年,鞍山市制定了“工业强市”的振兴方略。这个市的决策者们认为,振兴老工业基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振兴老工业企业,更不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独角戏,而应该是包括农村、农业以及各行业在内的全面振兴。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鞍山市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在县域经济中突出工业经济的基础地位,于是这个市决定下放市级管理权,将市属中小企业全部下摆到县区实行属地化管理等,这些具体措施为该市的县域经济在振兴和发展中注入了新的生机、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今天的海城,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该市经济繁荣、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力军,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11月20日,在海城纺织工业园内,一家由外商投资兴建的纺织企业正式开工生产,这个企业仅仅是整个纺织园预计投资10亿元大项目中的一个。今年,算上这个新开工的项目,海城市的新建和续建项目已达到了99个,有了这些项目的强力支撑,海城已形成在振兴中发展的好势头。
海城区域经济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作为一个经济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活跃的县级市,鞍山市的领导者们期待的不是它对市里有多大贡献,而是如何能够越来越好、更快地发展。于是,今年5月,一个面向县区下放部分市级管理权限的新政策出台,该市将涉及经济方面的20项权力和相关城市管理的15项权力一次性下放到了县区。这次权力下放的目的是要用这招棋激活县区经济的满盘棋。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海城市的民营生产企业已达到近3000家,其中资产总量在千万以上的就有100多家,超亿元的30多家,超5亿元的6家,超20亿元的两家。对这个非公有制企业集群来说,充满发展的动力,一旦政府用宽松的政策和更周到的服务鼓励和激励它,它就会化解旧体制下没有办法解决的诸多难题。
新的机制给非公有制企业增添的是新的活力,西洋集团兼并了原国有海城钢铁厂,投资3亿元兴建了年产50万吨的钢铁厂;东四型钢有限公司一次性买断原海城市红砖厂,投资5.7亿元建成了型材、建筑材料生产基地;艺新热力公司以1亿多元的民营资本进入全市的供暖领域,供暖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这个冬天,有2/3的海城市民坐在家中也可以感觉到民营经济的“温度”。
海城市的领导者将自己的职能定位在了服务上,用良好的服务将海城构筑成创业者的乐园。
在鞍山对海城放权的基础上,海城也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通过“减肥”提高行政效能。他们一方面不断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压缩领导指数和人员编制,另一方面经过三次行政制度改革,将行政审批事项由过去的323项减少到了150项。并投资1200万元建立省内一流水平的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以前企业办手续往往要跑上个把月,现在一两天就可以全部完结。此外,海城在振兴县域经济的实践中,还集中整治服务环境,从严查处干扰和破坏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案件,从而进一步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和热情。
良好的环境使海城成为了“创业者的乐园”,催生了民营资本的快速扩张。今年前10个月,海城的固定资产投资41.7亿元,民营资本在这里占了九成多,民营经济已经遍及该市的一二三产业和公用事业的各个领域。
众多非公有制企业的崛起和壮大,不仅带动了海城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形成了若干行业的产业集群。最具代表性的是以西柳大市场为依托的纺织产业集群。西柳工业办主任介绍说,目前在西柳这块64.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4万非流动人口的小城镇,汇集的纺织印染和服装加工公司就有1200多家,其中资产在千万以上的企业就有四五十家。随着海城纺织工业园的兴建,这个河滨城市将成为中国北方的纺织城。
在岫岩南部山坳中一个叫新甸的地方,一个由农民建设发展起来的汽车轮胎生产企业———鞍轮集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壮大,它使6000多名土里刨食的乡亲由农民变成了工人,加速了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的进程。
11月25日,呼吸着窗外的新鲜空气,记者乘车来到岫岩满族自治县新甸镇大山村,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见到了正在打扫院子的白俊广老汉。白老汉一边打扫着院子,一边和记者唠起了家常。“以前靠侍弄大田、水田,一年下来顶多收入1000多元。自从镇里的鞍轮集团发展起来后,我们这里的农民都跟着沾了光。我现在在鞍轮的库房里帮助装卸轮胎,一个月能收入800来元,这院里的两间闲房子出租给了外地来鞍轮打工的,一年光房租就能收上2000多元。”“在村里像您老这样的多吗?”“现在我们大山村和蓝旗口村向外来工出租房子的能有100来户,村里每家至少有一个人在鞍轮上班,一家的年收入超过万元不成问题。比靠土里刨食强多了。”新甸镇书记朱德文介绍说,鞍轮集团的发展,让农民梦寐以求的生活得以实现。企业的招工,使新甸这个有8000劳动力的山乡,有6000余人成了企业工人。鞍轮集团的崛起,激活了农民的经营意识,围绕鞍轮的需要,首先自发培育起来的是基建工程队,这个队伍常年活跃在企业新建厂房的脚手架上。他们在学会了建造高大建筑的同时,更得心应手地营建了自己的新家园,融进了美感和时代感。
10年前,新甸镇仅有星星散散的几个个体业户,如今镇里在南、北、中的位置都兴建了农贸市场,并设有摊床千余个,吸引了1047个个体业户进场经营。原镇上仅有4栋楼房,现今仅商品房建筑就达18万平方米。除此而外,医院、学校、银行、百货商场,临街矗立。在鞍山,岫岩的鞍轮,海城的西洋集团、后英集团,千山区的宝得集团,作为县域经济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都在县域经济新一轮的振兴中发挥着先行领跑的作用。
2004年的春天,鞍山市铁西区的经济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增容”,鞍山市下放的300多家市属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有203户市属国有中小企业转属到了铁西区。面对鞍山市前所未有的大手笔改革,铁西区以积极的态度迎接这一难得的经济发展机遇。
市直中小企业转属县区,是鞍山市委、市政府振兴鞍山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举措。对铁西区而言,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铁西区委书记韩忠义说:“市委、市政府这一重大举措,为我们铁西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发展空间。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市直企业转属到县区,我们铁西区受益巨大。”
事实的确如此。从地理位置看,铁西区面积仅15.4平方公里,是全市惟一不含村、镇设置的城区,经过近几年的招商引资上项目,可利用的发展空间基本上没有。而此次市转属到铁西区主体企业119户,仅占地面积就达195万平方米,它在某一些程度上解决了一直制约铁西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搞好“对接”工作,铁西区召开了区委常委会议、区长办公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接收“三不”原则,即不挑不拣、不折不扣、不推不避。不挑不拣,只要是坐落在铁西区的市直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不论经济效益好坏,只要转属给铁西,不讲二话,一律接收。
针对部分转属企业厂长和职工所担心的班子调整和职工利益问题,铁西区又提出了“三不”要求,即人心不散、工作不断、厂长不换。明确要求驻区执法部门不许随意到转属企业以很多理由去检查、卡要,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如有哪些部门违规去干扰企业,企业可直接找区委书记、区长反映。从而为转属企业吃了“定心丸”。
市直中小企业转属县区,是为了加快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转属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接收转属企业之前,铁西区就开始研究企业的发展问题。区里确定了总的工作方针:“分类排队,因企施策,分步实施,全方面推进”,具体分解即该破产的破产,该招商的招商,该重组的重组,该改制的改制。对转属企业中长期亏损、扭亏无望、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予以破产关闭。铁西区将破产工作的主攻方向定在一些空壳的老企业。通过破产尽快把“壳”去掉,让新公司轻装上阵。电子电力公司是转属到铁西区后第一户破产企业,区里抽调了分管经济工作的副区长任组长开展工作,保证了该企业破产清算工作有序进行。到目前为止,像电子电力这样转属到铁西区后在法院立案、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有8户,还有8户企业已完成了破产的前期准备工作。对长期停产的企业,利用现有的厂房、设备做招商引资,盘活资产。通风除尘设备厂已经停产几年,经过铁西区的积极引导和运作,区非公有制企业福鞍集团成功收购了该厂并变现资产,又利用原厂房、场地到韩国招商,引进了韩国湖昌机械株式会社投资1500万美元,新上铸铁精密加工项目,产品全部返销韩国。福鞍集团又与韩国新韩机械株式会社合作投资4500万元,新上船用铸钢件生产线项目,现已进入设施安装阶段,预计今年末调试。铁西区还将沈阳水星集团的资金引入区内,租用市自行车厂电镀生产线,成立了鞍山水星轮毂精饰有限公司。目前正在与中国华泰集团洽谈收购事宜。华泰集团拟投资5000万收购该企业,再拿出5000万改造2条生产线。类似这样的企业,目前铁西区还有钢丝集团等4户企业正在洽谈之中。对这一些企业,铁西区坚持破立结合、着眼于立、立字先行,先上项目后改制。
三和轧钢有限公司投产的新型产品———H型钢热销全国各地,市场形势看好,这是三和转属铁西区后发生的新飞跃。转属后的三和轧钢,投资1000多万元对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做技术改造,使其新产品更加适销对路。在铁西,抓住转属改制的有利机遇,大干快上的不止三和轧钢一家。
在支持转属企业改组改制,寻求公司发展的同时,铁西区特别珍视“转属”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重新构筑区域经济发展蓝图。区委书记韩忠义说:“转属有利于企业融入区域经济的整体规划,有利于拓展城区招商引资上项目的领域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城区统揽全局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低成本扩张,有利于提高区级财政的实力。”结合区内企业“退二进三”的实际,铁西区正乘势而上,多方协调,抓紧构建精细化工园和铁西工业园,准备将坐落在三道街、兴盛路、民生路两侧的企业在转制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搬迁到工业园区,原厂地实施综合开发,发展特色三产,解决改革成本问题。同时,围绕“一个基地,三大产业”的整体规划,培育壮大机械制造、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餐饮五大支柱产业,以实现工业经济实力的提升,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