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辽宁省政协原主席夏德仁现场图。本文是夏德仁在2024年11月30日第二届东北全面振兴高端论坛暨2024东北亚经济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本文来源:智库界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各位明白,东北振兴战略作为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的策略已经实施了二十年有余,我记得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刚启动时,中央11号文件确定东北振兴的战略目标有两项,一是体制转型,二是结构转型。在东北振兴进入攻坚战阶段,我们除了继续深化改革,推动东北地区体制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转型外,还需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以摆脱老工业基地结构老化的状况。在当前新形势下,与深化体制改革相比,加快产业体系调整,实现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更具有艰巨性和紧迫性。
东北的产业体系调整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项经历了二十多年东北上上下下持续努力而没有完成的任务,目前东北三省的产业水平和由此而形成的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拉开了差距,而且距离慢慢的变大。我认为我们不应当由此失去信心而放弃努力,因为我们当前遇上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这就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曾经有对我说,您老是讲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怎么没看到?坦率讲,我已有好几年没到国外了,确实没切身感受到世界新的科技革命,但是我在国内感受到这一点。年初以来,我率一个调研组到北上广深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省份包括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作了考察,所到之处,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春潮涌动,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比比皆是,科学研究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一些高科技企业已经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正在改变世界科学技术版图和产业格局,在考察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些外国科技公司的高管,他们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速度感到震惊,并且自叹不如。我的结论是,绝对不可以轻视创新的力量,因为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发动机。
应当看到,面对新的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其实我们东北地区与发达地区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这些年我们起跑慢了一些,但是我们现在加速还来得及,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搭上新的科技革命这班车。带着这个课题,我们调研组在学习考察先进省市的经验的同时,也对东北三省的沈大哈长四个城市进行了调研,最大的目的是如何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步伐,推动东北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从而完成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使命,具体想搞清三个问题:我们真正的优势是什么?我们在创新上有哪些差距?如何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步伐。
以往我们大家可以举出许多东北的优势,但在当前形势下,我认为东北真正的优势有两条,一是教育科研实力,二是产业基础。
从教育科研实力看,东北地区教育科技体系完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加快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建设,在东北地区布局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也包括与之相适应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建设,所以东三省一直是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较为密集的地区,目前共有高校259所、985大学4所、211大学11所。根据全国高等教育第三方综合指数排名,东北三省高等教育水平处于全国中上游,辽宁排在全国第8名,黑龙江第16名,吉林第19名。东北地区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一批名校,拥有一批国内一流学科和专业。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长春光机所、大连化物所、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在全国领先,在2023年国家科技奖中,哈工大获得4项、大连理工获得3项。由于大学和科研机构集中,东北地区的人才优势显著。目前,共有在校大学生290.95万人、研究生40.33万人、专业方面技术人员达810.1万人、高技能人才296.3万人、两院院士122名。
从产业基础来看,东北工业体系完整。覆盖国民经济41个工业大类中的全部行业,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许多标志着“大国重器”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聚集着大量自主创新资源,在能源和化工装备、工业母机、大型船舶及海洋工程、军用舰船与飞机制造等领域形成自主可控的研发体系和制造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以中国一重、哈电集团、长春一汽、长客股份、沈鼓集团、新松机器人、大连船舶重工为代表的领军型企业,成为国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尤其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面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脱钩断链的打压,东北的制造业企业在破解“卡脖子”难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东北三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精神,充分的发挥东北特有的教育科研优势,将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推动高水平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2023年11月,辽宁省委召开全会,提出认真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精神,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技术创新策源地、先进制造业新高地,今年又下发了《关于科技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建议》;2023年12月,吉林省委制定了《关于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并出台了《吉林省科学技术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实施方案》;2023年8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推进创新龙江建设的意见》和《新时代龙江创新发展60条》政策文件,东北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呈现出加快发展新局面。科研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涌现出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的4项科技成果、大连理工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2024年6月颁布)。东北三省2023年科学技术研发费用投入总量达到1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8.8%;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1982.5亿元,比上年增长35%,高于全国年均增长6.4个百分点。产业创新有了新的突破,中国一重在核电装备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新突破,“玲珑一号”反应堆吊装成功,是全球首个陆上商用小型核反应堆,也是继“华龙一号”后我国核电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鞍钢集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取得可喜成果,已完成55条生产线的智能改造,关键工序的数控应用率超80%,特别是智能采矿、自动工厂和5G+智慧炼钢等项目成为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标杆。东软集团在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处于行业领头羊。大连科德数控始终致力于国产数控机床的自主研发,去年推出了六轴五联动叶盘加工中心,可针对航空发动机大型叶盘类零件提供高效加工解决方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东北尽管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有很大优势,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许多差距,主要体现在: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调整转型任务十分繁重。到目前为止,传统产业和传统的增长方式仍占主流,以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主导的新动能还没有系统形成。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学技术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从当年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看,辽宁居全国第20位,吉林居24位,黑龙江居31位,三省分别低于全国中等水准12.3个、15.6个和24.95个百分点(图1)。
2023年,东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87%,其中辽宁为2.24%,吉林1.55%,黑龙江1.44%,均低于全国2.65%的中等水准。除湖北外,其他调研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均高于全国中等水准,分别为广东3.54%,江苏3.29%,浙江3.20%,安徽2.69%,湖北2.52%。东北三省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全国中等水准,同时也低于其他调研地区(图2)。
根据《中国区域科学技术创新评价报告2024》,东北综合科学技术创新水平指数值,辽宁为66.84,吉林为56.90,黑龙江为56.17。其他调研地区中,广东为86.05,江苏为84.69,浙江为81.33,湖北为76.6,安徽为75.85(图3)。东北三省与其他调研地区之间有较大差异,同时也低于全国中等水准,相较2012年,位次分别下降8位、3位和8位。
在数字化的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东北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进展不快,涉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企业和平台规模较小,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当前,我国在国际市场取得优势地位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器件等领域的研发和制造,在东北发展还较为滞后,与低空经济相关联的科学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也刚刚起步。
东北科技资源丰富,人才集中,但是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问题。调研组在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安徽调研时,看到东北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成为这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这说明在东北高校和科研院所产生的科研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流到其他区域。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显示,辽宁、吉林、黑龙江承接另外的地方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分别在全国排第17位、20位、23位,而输出本地的成果合同金额均排在前10位,成果转出率较高。究其原因,一种原因是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选题缺乏对东北的关注外,另一方面是由于东北缺乏创新要素的产业环境和合适的土壤。
产业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企业的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而东北的企业创新能力与先进地区的企业相比有较大的差距。2022年,东北规上工业公司R&D经费总支出566.2亿元,占据营业收入比重0.91%,低于同期全国中等水准0.49个百分点。东北规上工业公司有效发明专利57687件,广东省572589件,江苏省299124件,浙江省146012件,安徽省91651件,湖北省81317件。东北三省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远低于其他调研地区,只有广东的10.7%,江苏的19.3%,浙江的39.5%,湖北的70.9%,安徽的62.9%(图4)。
一个地区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可以从该地区上市公司数量上反映出来。2022年,东北A股上市公司数量:辽宁为55家,吉林为49家,黑龙江为40家,而我们前期考察的几个省:广东为834家,浙江为657家,江苏为637家,安徽为161家,湖北为138家(图5),其中广东、浙江、江苏的上市公司数量甚至远超过东北三省上市公司数量总和。东北的一些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解决了“卡脖子”难题,但是瞄准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东北的非公有制企业大都集中在传统行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缺少领军式企业。
调研组在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安徽调研时感觉到,这些省的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投融资体系支撑。由政府引导资金、企业自有资金、社会风险投资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长期资金市场资金共同构成了规模庞大的资金供应体系,这一体系在选择和推动那些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项目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同时,也分散和消化了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风险。目前,东北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体系还不完善,表现在,实际投入的政府引导资金规模过小,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比较弱,风险投资不活跃,长期资金市场融资规模较小。2023年,东北融资规模增量819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441亿元,仅占全国比重1.5%,增幅同比下降4%。东北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46亿元,同比下降43.6%。2024年前三季度,东北三省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辽宁为21亿元,吉林为2亿元,黑龙江为31亿元,而我们调研的几个省,广东为284亿元,浙江为239亿元,江苏为195亿元,湖北为72亿元,安徽为55亿元(图6),均远超东北。总体看,东北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投融资体系还是一块短板。
图6 2024年前三季度部分省份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规模增量(亿元)
我们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化、智能化潮流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这为东北产业体系调整优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前,东北的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应当调整思路和方式,从传统的思路采取渐进式的产业演化方式来推进调整,转换到以创新的思路采取突变式的产业变革来推进调整,即以革命的姿态,改变赛道,变旧为新,尽快使东北焕发新活力新动能,完成全面振兴的历史使命。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面向百年变局挑战,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和东北全面振兴需求,聚焦创新型人才教育培训和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推动高校的科教融合、产教融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根据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和东北产业优化升级的需求开展应用研究。强化东北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我们在调研过程中看到恒力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成立“恒力大工研究院”,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开展行业前沿技术储备研究和重大新产品研发,走出一条建设创新联合体新路子;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人才成长通道,优化东北引才留才发展环境。通过以上改革,打通东北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通道,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调研组在广东、江苏等省进行调研过程中,对一些从事数字化改造和人工智能应用的企业进行了考察,认识到东南沿海地区数字化进程和人工智能应用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各个行业的解决方案已经比较成熟。东北应当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结合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利用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全流程、全要素、各环节的全面改造和赋能,真正使传统制造业转型为智能制造业,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凤凰涅槃,脱胎换骨,进入新型工业化轨道,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这班车。
充分发挥东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利用当前最新科研成果和本地的制造能力,通过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域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大力发展以绿色能源生产(含氢能、核能)、先进储能与运输、新能源装备和新一代合成材料为重点的未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先进集成电路装备、空天和船舶装备、新一代工业母机和机器人为重点的未来装备产业;以新一代工业互联网、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和网络安全为重点的未来智能产业;以新一代医疗设备、现代中医药与康养、基因与细胞治疗为重点的未来健康产业等。
为补齐东北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短板,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整合各级政府财力,增加并用好政府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引导资金,同时培养支持创新发展的“耐心资本”,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到东北来投资,培养更多的有发展潜力、符合资本市场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政府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和资本市场资金的良性互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为东北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俄乌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局势趋于紧张,东北亚各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东北地处东北亚地区核心地带,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哈长沈大”四个副省级城市集中了一批国内一流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中央企业研发机构,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同时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城市功能,是东北亚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重要枢纽,所以,很有条件建设成为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哈长沈大国际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目标,一是要成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科技平台,二是要成为东北亚地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枢纽,三是要成为我国新时期科技原始创新自主研发的重要策源地,四是要成为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动机。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从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高度出发,重点支持“哈长沈大国际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一是加大对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央企的研发机构的投入,增强其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二是针对美西方脱钩断链,从维护“五大安全”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的需要,在“哈长沈大”四市布局更多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提高其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三是支持东北三省四市科学技术创新协同联动,共享创新资源,促进要素资源跨区流动,形成创新合力;四是主动应对美西方在科技领域“去中国化”的压力,鼓励与东北亚各国和欧洲国家科技合作;五是对“哈长沈大”四市高新技术园区、科学城和大学科技园实施更加灵活的政策,促进科技人员和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特别是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发展。
最后,预祝第二届东北全面振兴高端论坛暨2024东北亚经济论坛取得圆满成功!